助力健康中国行动——自我健康管理促进行动
供稿:王志琳发布:2024-12-30阅读:302次
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
联合发布机构
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
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
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
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
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
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也是儿科门急诊最常见的主诉问题。儿童易患呼吸道感染,多数伴有发热症状。为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儿童发热,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、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、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、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传播分会、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《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》,助力公众儿童发热照护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。
一、认识儿童发热及病因
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,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,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。
发热是身体应对疾病的防御性反应,是一种症状,而非一种疾病。
如果儿童腋温≥37.5℃或肛温≥38℃则为发热。以腋温为准,37.5~38.0℃为低热,38.1~38.9℃为中度发热,39.0~40.9℃为高热,≥41.0℃为超高热。发热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、持续期、退热期3个阶段。体温上升期,患儿可能出现畏寒、寒战等症状;体温持续期,患儿可能出现皮肤潮红、头痛、乏力等症状;体温退热期,体温开始下降,可能出现大量出汗等现象。
儿童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。其中,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发热的主要原因,又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,主要病原体包括病毒、支原体、细菌等,如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鼻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肺炎支原体、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。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儿童发热可能是单一病原体感染,也可能是混合感染,具体病原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临床表现、流行病学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判断。
二、科学应对儿童发热
儿童发热通常起病急、体温上升快,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。应根据年龄及不同情况分别应对。
儿童发热的科学应对首先应考虑年龄。3个月以内婴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,只要出现发热症状,就应及时就医,遵医嘱治疗照护。居家护理时,应注意正确测量体温,视情况适当减少衣物、打开包被进行散热;不推荐使用酒精(乙醇)擦拭等方法降温;2月龄以下不推荐使用退热药物。
3个月及以上儿童秋冬季发热科学应对要点如下:
掌握科学退热方法。首先应明确退热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,即改善舒适度,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。儿童发热的退热方法主要包括:药物降温、物理降温等。一般建议对≥2月龄、腋温≥38.2℃(肛温≥39.0℃),或因发热导致身体不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,就可考虑使用药物降温,但应注意观察儿童的耐受情况。
2月龄以上、6月龄以下儿童发热需要药物退热时推荐对乙酰氨基酚;6月龄及以上儿童可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,选择其中一种即可,且两种退热药不建议交替使用。使用前须认真阅读说明书,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剂量、时间间隔等给儿童服用。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。
积极做好家庭护理。儿童发热时,如果仅表现为单纯的体温升高,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、无呼吸急促等,可暂时不去医院,居家观察并做好护理。注意关注儿童状态,做好体温监测,包括儿童精神状态、呼吸情况、饮水量、饮食情况等,及时增减衣物;让儿童适当多饮水,注意营养均衡,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;保证充分休息,避免因玩耍、运动、学习等导致劳累,不提倡带病上学;每天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环境卫生,保持室内环境适宜的温度、湿度;有条件的做好隔离,避免交叉感染;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,必要时及时就医。
明确知晓何时就医。家长需要根据儿童的症状进行识别,并判断就医时机。居家护理时,发热儿童应呈如下症状:皮肤和眼睛正常、舌颜色正常、儿童对外界反应正常、愉悦或微笑等。
发热儿童须及时去医院就医的症包括:持续高热不退(≥39℃)或出现超高热(≥41℃);发热持续超过3天;伴有严重的咽喉疼痛、耳痛、咳嗽、出疹等;出现反复腹泻、呕吐等情况;精神状态不佳,表现为懒言少语、食欲差甚至拒食、无心玩耍、乏力、胸闷、昏昏欲睡、抽搐发作、哭闹不止、呼吸急促、喘息、心率快等;出现少尿、无尿等。就医时请佩戴口罩以防交叉感染,可备上退热药。
我们倡导:家长及监护人应对儿童发热保持平和心态,既重视又不过度焦虑,注意观察儿童情况,做好居家护理,必要时及时就医,帮助儿童尽早康复。
三、儿童发热常见问题解答
1.如何正确测量体温,多长时间需要测量一次?
在家庭中,首先推荐使用电子体温计,测量腋下体温。测量前应先将腋窝擦干,以免可能存在的汗液影响数值;将体温计的感温头放在腋窝中央,让儿童上臂紧贴于胸侧以夹紧体温计;测量时间为5分钟。
一般根据儿童体温高低、病情轻重及变化决定测量频率,测温过频会影响儿童休息。通常建议,儿童高热时0.5~1小时测量一次,超高热时可增加测温次数。低、中度发热且体温较稳定,可2~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测一次。家长可做好体温记录,包括测量时间、温度,便于掌握病情,就医时为医生提供参考。
2.适合儿童的物理降温方法有哪些,能用凉水或酒精擦身吗?
适合儿童的物理降温方法主要包括:温水擦浴、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、降低室内温度等。能否采用物理降温或采用哪种方法,应该以儿童舒适度为判断依据,如果儿童对物理降温感到明显不适,则不建议使用。
不能使用酒精(乙醇)擦身为患儿降温,这不仅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,酒精还可能通过皮肤吸收给儿童造成损伤。凉水擦身、冰水灌肠等方法也不推荐使用,容易导致患儿寒战、起鸡皮疙瘩、哭闹和不适增加等。
3.能不能用“捂汗”的方式帮助儿童退热?
不能。儿童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,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,主要依靠皮肤散热,不能使用成人“捂汗”的方式退热。如果穿太多或盖太厚,无法经皮肤散热,体温可能越来越高,还可能导致“捂热综合征”,给儿童带来致命风险,导致悲剧发生。在体温上升期,若患儿出现畏寒、寒战等症状,可适当为患儿增添衣物保暖。体温持续期,则应为儿童创造相对凉爽的环境,适当减少衣物,以儿童舒适为宜。
4.儿童只有烧到38.2℃以上,才能使用退热药吗?
不是的。目前多个关于儿童发热诊治的指南均强调:使用退热药改善发热患儿舒适度十分重要,认为不应单纯以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,而应该以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为依据。
如果发热已造成儿童不适如导致精神不振、表情痛苦、身体酸痛等,腋温不到38.2℃也可使用退热药;如果儿童体温超过38.2℃,精神状态依然良好、无其他不适,也可考虑暂时不服用退热药。
5.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热药剂型?如何预防服药后呕吐?
儿童退热药要选择专门的儿童剂型,目前市面上主要有混悬滴剂、混悬液、退热栓等。一般来说,混悬滴剂比较适合3岁以下儿童,使用滴管方便喂药而且精准;3岁及3岁以上儿童口腔容量、吞咽功能有所提升,可选择混悬液;退热栓是肛用,一般适用无法经口服用药的儿童。
为避免婴幼儿服药后呕吐,建议在喂奶或饭后半小时喂药,喂药后半小时不进食。可通过吸引注意力、成功服药后奖励等多种方式让婴幼儿在安静状态下服药,避免捏鼻子、恐吓等强行喂药行为,以免导致婴幼儿呛咳甚至窒息等危险。
6.儿童使用退热药后,体温没降下来,能否加量或交替服用两种退热药?
一般来说,退热药使用0.5~1小时后开始起效,3~4小时达到最佳退热效果,但一般也仅降温1~2℃,不一定能让体温恢复正常。再次强调:使用退热药不是为了单纯恢复正常体温,更主要的是减轻发热所导致的不适,提高儿童舒适度。使用退热药需注意间隔时间,布洛芬2次用药应间隔6~8小时以上、对乙酰氨基酚2次用药应间隔4~6小时以上,24小时内用药均不超过4次。加量、联合或交替服用两种退热药,均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增加,给儿童带来肝肾损害等伤害,不可取。
退热药的退热效果不理想时,在确认药物无质量、过期、储存及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后,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、减少穿着衣物、温水擦浴等方式改善患儿舒适度,同时关注儿童状态,必要时就医。
7.儿童服用退热药后,为什么仍会反复发热?
发热是一种症状,而不是一种疾病。退热药在体内有一定的作用时间,持续作用时间结束后,由于儿童感染或疾病未能完全控制且治疗有一定的过程,儿童很可能再次发热,多数属于正常现象。如果儿童持续高热不退(≥39℃),发热持续超过3天,或伴有明显的呼吸、精神状态改变等,则应及时就医。
8.复方感冒药能与退热药一起使用吗?
清热类的中成药能两种一起吃吗?
一定要认真阅读复方感冒药药物成分表,如果含有解热镇痛成分,则不能与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使用,否则会造成解热镇痛药过量和不良反应风险增加。建议家长或监护人不要自行给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复方感冒药,应遵循单一成分药物的使用原则,或在医师、药师指导下使用。
如果儿童发热需要服用清热类的中成药,服用一种即可,不建议为退热而同时服用两种及以上的同类药物。
9.儿童发热时需要应用抗菌药物吗?
因呼吸道感染引发儿童发热的病原有很多种,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。如果是单纯病毒感染,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。明确存在细菌或非典型病原感染的发热儿童,可以使用抗菌药物。抗菌药物为处方药品,须经医师或药师综合评估后使用,家长切勿自行使用。如果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后,请遵医嘱用药,不要漏服或随意停药。
10.高热时输液是否使疾病好得更快?
高热时输液不一定使疾病好得更快。多数情况下,发热患儿不需要输液治疗,是否进行输液治疗,取决于病情及诊断,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系,应遵医嘱进行。
11.烧太高会不会容易热性惊厥?出现热性惊厥怎么办?
热性惊厥是儿童发热的常见合并症。热性惊厥以6个月龄到5岁的儿童较为多见,多在儿童发烧的第一个24小时内发生,发病时体温常常超过38.5℃。发作时,通常表现为两只眼睛上翻、四肢僵硬或抖动、口唇发绀、牙关紧闭,呼叫时没有反应。大多数儿童热性惊厥发作时间较短,常在3至5分钟后停止,可在儿童惊厥停止后再就医。如果儿童以前发生过惊厥持续状态,或者本次惊厥时间超过5分钟还没有停止,则应立即就医。
如果发现儿童出现热性惊厥,正确的做法是:将儿童放在平坦、不易受伤的地板或床上,松开衣领,让儿童头部偏向一侧或保持侧卧位,如果口鼻有分泌物应及时擦拭掉。惊厥发作时的处理有“三不要”:不要往儿童嘴里塞任何东西,包括勺子、筷子、大人的手指头;不要喂食包括水、药物等在内的任何东西;不要试图束缚儿童肢体,以免造成肢体损伤。
还有不少家长担心高热会烧坏大脑,事实上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本身会导致神经损伤。但如果儿童体温持续超过41℃,也就是“超高热”时,必须及时就医。
12.如何判断儿童发热的类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?
判断儿童发热的类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治疗方法,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、发热程度、症状、体质等因素。如低热时,小婴儿、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可以先尝试推拿按摩等外治疗法,高热时可适当应用中药(或中成药)口服。
从儿童症状表现来看,如发热伴有畏寒明显、无汗、流清涕、头痛、身痛等症状,往往是风寒感冒引起,可选用辛温解表类中药(或中成药),如荆芥、防风等;如发热伴有咽痛明显、鼻塞流浊涕、汗出怕风等症状,往往是风热感冒引起,可选用辛凉解表类中药(或中成药),如薄荷、菊花等。同时还要了解患儿的体质情况,如平时是否容易感冒、是否存在脾胃虚弱等,结合病因及体质,综合判断以中医外治为主,还是中药内服为主。同时,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13.缓解儿童发热,有无中医外治方法?
推荐以下按摩方法,对缓解儿童发热有一定帮助。
开天门:自眉心向上推至前发际线正中30~50次;
推坎宫:自眉心向眉梢分推30~50次;
按揉太阳:按揉太阳穴处30~50次;
按揉耳后高骨:按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30~50次;
清天河水:自腕横纹中点,沿前臂内侧正中线直推至肘横纹中点300~500次。
按摩时需在环境温暖舒适,孩子安静的状态下进行,如孩子哭闹、不适、抵触按摩则不宜进行。按摩前需洗净双手,适量涂抹润肤霜,以免损伤孩子皮肤。按摩力度应适中,在儿童能接受的情况下保证动作的频率及力度,以按摩处皮肤微红,患儿自觉微微酸胀为宜。
14.儿童发热时,饮食上有哪些具体建议?
一是食物应性味平和,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给肠胃带来负担。二是可适当饮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代茶饮,如金银花泡水、菊花泡水等,有助于缓解发热症状。三是鼓励儿童发热期间适当多喝水,建议白开水为首选,可酌情予以新鲜果汁等,但应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,以免加重肠胃负担。四是可根据儿童体质和伴随症状选择合适的食物。例如,平时脾胃虚弱建议食用山药粥、薏苡仁粥;平时唇红苔腻、口中异味、大便干结,建议食用山楂粥、南瓜粥等。发热期间需保证水分和营养摄入充足,帮助身体恢复。
15.儿童发热能预防吗?
儿童发热多因呼吸道感染引起,可通过避免儿童呼吸道感染,进而预防儿童发热的发生。
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有:及时接种疫苗,有助于预防相关病原感染或重症的发生;室内定期通风,保持环境卫生;引导儿童做好自我卫生管理,勤洗手、遵守咳嗽礼仪、科学佩戴口罩、应减少去人员密集通风差场所;均衡饮食,科学运动,保持充足睡眠和心情愉悦,有助于提高免疫力,预防感染。